我國,首座,現代化,海上,油田,開始,換心,10月,9日,110月9日15時,隨著“藍鯨”號起重船在天津塘沽東南渤海西部海域成功起吊重達6000多噸的綜合處理平臺,我國首次大規模海上平臺升級改造工程邁出核心一步,這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海上平臺改造升級工程,作業難度和工作量創我國之最。屆時,作為我國海上第一個對外合作和現代化油田,埕北油田將重現“年輕態”,并至少延壽20年,將累計增加原油產量約218萬噸,相當于新發現一個千萬噸級儲量的油田。
此次改造的埕北油田1985年投產,是我國首個按國際標準設計建造的海上油田,昔日堪稱海上油田標桿。時至今日,油田設備設施已到預計棄置時間,并且隨著油田開采技術的升級換代,油田采收率不斷提高,原有設備設施已不能滿足開發生產需求。 據中國海油工程公司埕北改造項目經理盛向明介紹,該項目包括埕北油田5個原有平臺的適應性改造,一座重約6000噸的綜合處理平臺的設計、建造、安裝,封存中國首條海底輸油管線,鋪設總長約4.8公里的海底管線、電纜等工程。 盛向明說,“這個項目無論是作業難度,還是工作數量,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改造工作量之大創造了海油工程歷史紀錄:不僅要拆除、安裝設備上百臺套,拆除、新鋪電纜35萬米,管線改造更是達到1.1萬米,改造工作量相當于新建一個萬噸級中心處理平臺,而工作地點又是在海上,只能借助于平臺吊機來實施大量的作業。相對于陸地建造來說,難度可想而知。而且從工期來說,在陸地建造需要8-10個月才能完成。在海上,我們只有四個月的時間。” 如何經濟而有效地對老油田實施改造是擺在海油人面前的一道難題,相關人員做了七套設計方案,最終決定僅保留原有平臺的外殼,平臺的心臟設備、連接設備的電纜以及水下的海纜、海底管線將全部更換。“這相當于給油田做一個‘全科手術’,在世界海上油田升級改造項目中也極為罕見,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中國海油工程公司工程項目中心總經理虞明星說。 “壓力山大!”談及工程改造工作量,虞明星坦言,“在原始圖紙殘缺不全的情況下,如此大的作業量,要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完成,僅管廊拆除區內各種規格管線就達100根,拆除完成后,還需使拆除的80根管線完成功能性恢復。” 海上油田的設計壽命一般是15-30年,進入油田開發后期,通常是通過改造提高采收率,延長油田開采壽命。據了解,本次改造將使埕北油田產能進一步得到釋放,將累計增加原油生產約218萬噸,技術采收率將大幅度提升。 中國海油渤西作業公司副總經理池樹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埕北油田的升級改造,我國海洋石油行業將在如何為“老油田”增加壽命方面積累寶貴經驗,如果這種模式得到推廣,有望節約上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資金。 按照當初的方案,這樣的油田推倒重建的話,需要30個億。而升級改造只需要8個億。我國海上有幾百座這樣的平臺,僅渤海灣就有110多座。隨著開采,這些油田都在逐漸變老。如果地下的資源量還有一定的潛力,部分設施還可以繼續使用的話,那么應用埕北油田的改造模式不僅可以為今后海上油田升級改造提供示范經驗,還可以節約大量資金。如果這種模式得到推廣,未來節約上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資金都將成為可能。 |